艺术

鹿特丹的“丑陋”建筑

张璐诗:按照一位当地建筑师的话讲,鹿特丹独有的“丑”,在建筑领域是极有意思的现象:“一片丑陋之中,也会出现最美的。”

12年前第一次来鹿特丹时我就知道,这个北海城市绝对不是像阿姆斯特丹那样的“第一眼美人”。20年前来鹿特丹学历史的荷兰人Kim与作为游客的我,对这个城市有不约而同的观感。市中心在二战期间遭德军空袭,城中大部分建筑被炸毁。不等战争结束就立即着手全新规划、并逐渐重建起来的摩登城市,难以令人迅速产生面对“欧洲老灵魂”那样的着迷。但也正因为城市的新颖和活泼,鹿特丹很容易令年轻人融入其中。

那时第一次来访,我对“老欧洲”有种无从说起的执念,面对满眼现代建筑,很是自以为是地对欧洲的友人们“宣布”自己的观感:鹿特丹依然在寻找它的灵魂。然而隔了多年,再次来到这里,我发现自己对城市规划的观念改变了不少。如今我想,城市不论新旧,都存在硬币的两面。阿姆斯特丹依然迷人,但或许也因此缺乏探索的需求,一成不变而少了点活力。鹿特丹呢,固然在战后重建以来涌现了不少质量参差的新楼,其中甚至不乏本地人都觉得“难看”的建筑。可在我看来,这都是实验的一部分。而实验构成了城市发展的“无穷动”所在。

1940年鹿特丹遭受德国空军的轰炸后没多久,鹿特丹建筑设计师W.G.Witteveen就受市政府委托着手规划重建城市,他一年后递交的方案就是依照老城的原貌重建。但由于建材短缺,方案一直被搁置。等到了1944年,Witteveen决定辞职,新任命的城市建筑师Cornelis van Traa推翻了旧方案,转而提出建设一个全新规划的市中心。这个向现代城市看齐的方向,基本上也意味着鹿特丹从此将与过去的老城一刀两断。建筑师从改变交通道路开始着手,并优先规划商业大楼、公共大楼和市中心的商店,维修码头也被放在重要位置,而建造住宅楼则被放到了次要位置。购物中心所在之处也随之变成新城市的中心。

您已阅读15%(724字),剩余85%(407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manbetx20客户端下载 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