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利•波特》的影响下,以学校和学院为背景创作的奇幻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比如《失去的影子》(The Shadow of What Was Lost)、《战斗法师》(Battle Mage)、《燃烧的天空》(The Burning Sky)和《火弩箭》(Firebolt)等,这类作品经常用校园比喻社会,可以让人们目睹主人公的成长、体验他们的友谊等。最近,美国华裔作家匡灵秀的新作《通天塔:或暴力的必要性》(后简称《通天塔》)上市不久,也属于同类作品。这本书的营销推广活动如火如荼,因而颇受英美市场瞩目。
与很多奇幻小说不同的是,匡灵秀将《通天塔》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一所真实存在的学校——牛津大学。这个故事发生在1830年代,以学生革命、翻译和语言学等为主题,是一部用维多利亚时代的声音写成的学院故事。在这部作品中,“通天塔”是牛津大学皇家翻译学院的名字。故事的主人公罗宾来自广州,原本是一名孤儿,他被一位有钱的英国先生收养,来到英国。罗宾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一方面,他成了有钱有势的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另一方面,他经常因为自己的血统被同学嘲笑。罗宾在牛津大学遇到了三个同学:来自加尔各答的印度男孩雷米,来自海地的女孩维多拉和出身富裕家庭的白人男孩莱蒂。他们四人成为好朋友。匡灵秀巧妙地将当代作家热衷探讨的不平等与种族歧视问题融入进她的故事里。
在《通天塔》中,奇幻元素和真实的历史交织,银魔法是故事的根源。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无休止地渴望更多的白银,为了获得白银,它变成了一个庞大的“贩毒集团”。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孩子聚集在通天塔,他们能说流利的中文或阿拉伯语,在英国接受教育,并在通天塔工作,去寻找新的配对并创造新的魔法——这一切都是为了富人的利益。年轻的翻译员陷入抉择:是为给他提供机会和教育的腐败的机构服务,还是回报自己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