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塑造莎翁:长青的莎士比亚是如何炼成的?

陈旭宇:读完《莎翁的诞生:早期莎士比亚文化史》,我发现莎士比亚的经典化历程中,并没有自上而下的系统性建构。

自古帝王和诗人如有共同之处,那唯一一点可能是他们对不朽的执念。始皇帝给自己的名号就意味着要留名千古,建造地宫以求与日月同辉;凯撒死后成为第一个拥有神庙的凡人。奥维德的不朽诗作《变形记》最后一行写道:民众都会诵读我,倘若诗人的预示/非虚言,我的声望将活在所有世纪(李永毅译)。

然而,翻遍整个人类历史,身后名望真正达到规模以致成为产业的似乎只有一人:莎士比亚。过去三百年中他在演出、出版、旅游和学术等行业养活了一代又一代人。每年依然有四百种和《哈姆雷特》相关的书籍出版;伦敦戏剧市场莎士比亚戏剧依然占据十分之一的份额。研究这种现象级文化偶像的形成本身就成为了一门显学。然而,莎士比亚名望研究只是莎学领域26个门类当中的一个。

在这个话题累累的书架之上,辛雅敏先生的最新著作《莎翁的诞生:早期莎士比亚文化史》又添一本。如果从这本书的最后几页参考文献开始读这本书,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作者引述了107种英文著作,其中大量直接和莎士比亚偶像化研究相关;而参考文献的33种中文著作中,却只有10本和莎士比亚相关书籍。

您已阅读9%(454字),剩余91%(478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manbetx20客户端下载 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