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研究发现,向企业施加完全的价格公平可能适得其反,形成隐性合谋,最终将负面影响转嫁给消费者。
在大数据的浪潮下,企业搭建日益复杂的先进算法,将消费者分类,制定不同价格,目的在于识别并锁定忠实客户,向他们收取歧视性的高价。这一做法引发了各国监管者的关注,令他们纷纷拟定或出台法令,试图限制企业的歧视性定价行为,以促进消费者间的价格公平。然而,追求价格公平的同时,一个更为隐蔽的风险逐渐浮现:企业可能会利用定价算法达成隐性合谋,从而在竞争市场中维持垄断价格【注1】。尽管许多监管机构高度关注算法歧视和算法合谋,但鲜有研究关注二者之间的重要关联。为此,笔者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重要的政策建议,为如何应对算法歧视与算法合谋提供新的思路。
监管窘境:按下葫芦浮起瓢
您已阅读16%(331字),剩余84%(1718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