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高考

高考后的志愿抉择,个人意愿到底重不重要?

徐海娜:在这件中学阶段最后的“人生大事”上,几乎所有人都在从他人评价的角度给意见,而没有看到有人提及学生自己的兴趣和意愿。

六月的高考虽然已经结束了,但考生们还无法真正放松,因为还有一件中学阶段最后的“人生大事”没有完成,那就是选择学校和专业。最近我看到很多人都在给考生建议,有的侧重说学校的招牌效应,认为上一个好学校比好专业重要;有的则在分析读什么样的专业,可以“更有前途”,未来就业的路子更广。几乎所有人都在从他人评价的角度给意见,而没有看到有人提及学生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在这样一件“人生大事”的语境中,个人的愿意似乎是最不重要,是最可忽略的,这看上去很奇怪!要知道在学生们往后的人生中,能够激发一个人的潜能,能为一个人带来幸福的最为攸关的因素,就是个人的意愿。

读一个不喜欢的专业有多痛苦

其实很多过来人都经历过大学读了一个不喜欢的,甚至有点厌恶的专业的经历,花费四年青春在一个不喜欢的学科里挣扎,绝对是人生的一种痛苦。前几天,有人建议考生,先考入一个好的大学再说,专业不喜欢可以换。这种话对学生们特别有欺骗性。二十多年前,专家就是这样“骗”我们那一批学生的;二十年后,还在用同样的话术,让尚有一点理想的学子放弃自己的追求。原则上,高校里转专业可行,事实上,有几个学生成功争取到转换专业的呢?当有人再这么说,孩子们,这个问题一定要问个明白。

您已阅读14%(509字),剩余86%(3131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manbetx20客户端下载 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另一片星空

徐海娜:童书创作者、艺术从业者、儿童导师、前电视媒体人,现居新加坡。曾于香港和新加坡从事绘画、特殊儿童教育,以及电子互动童书行业;同时担任manbetx3.0 内地、manbetx3.0 香港、新加坡等地,部分杂志和报纸的特约记者和撰稿人。近年在新加坡出版“儿童心灵健康成长”系列绘本8本,其中《他们为什么不听我的话》和《手机消失的一天》分别获得新加坡2022年度和2023年度的“大众读者票选好书奖”。

相关文章

相关话题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