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旅行

奥运中的巴黎:松弛与松散

张璐诗:听到有人夸赞本届巴黎奥运会开幕式的烂漫和松弛,我却会替当地人感到一点缺憾。

今年的巴黎奥运会开幕式首次走出体育场馆,以历史、文学、艺术、音乐和电影为蓝本,在塞纳河及两岸的各个城市地标处制造了一场无先例可循的奥运会开幕综艺表演。四小时不紧不慢的雨中歌舞,六公里的水上巡游,很难不让人联想海明威笔下“流动的筵席”的印象。朋友圈中即时发出“真浪漫”、“不愧是艺术之都巴黎”感慨的人不在少数;而在第二天,从英国各大媒体到国内的自媒体,又纷纷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评论。

从一个距离巴黎两小时火车车程的欧洲艺术节常客的视角看来,巴黎奥运开幕式的成或败,并不在于一些媒体所关注的“庄重”与否,因为支撑不同观点的既有文化差异也有艺术审美习惯。至于冒犯了许多人的结尾,或许是因为有些观众并没有看出“蓝人”是开幕式艺术总监托马斯•乔利心目中的“酒神狄俄倪索斯”,并且直接将为“酒神”当背景的“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众神之宴”解读成了达芬奇画笔下的《最后的晚餐》。前所未有的开放式表演,“破旧立新”之处也有点多,引发争议十分正常。

开幕式主创团队希望呈现“现代法兰西”的面貌可以理解,但我认为问题在于作品完成度的专业性。比如河边的“康康舞”,舞裙选色是美艳还是俗气都可以讨论,但这意在展示源自19世纪初巴黎“红磨坊”传统文娱项目的表演,舞者在现场的“业务水准”却表现得松散不齐,这就令人跌眼镜了。

您已阅读17%(542字),剩余83%(2647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
版权声明:本文版权归manbetx20客户端下载 所有,未经允许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转载,复制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权必究。
设置字号×
最小
较小
默认
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