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时代的美食作家布里亚•萨瓦兰(Brillat Savarin)说的那句:“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和村上春树的那句“如果我们的语言是威士忌”一样,属于味觉生理学的至理名言。
我还记得看某部美食纪录片,一位女嘉宾谈起家乡的云南过桥米线,大概意思就是即便在北京吃到的米线都很正宗,但是在米线的烹饪制作过程中的空气、湿度、温度或者气候状态,始终都还不是如家乡那般原汁原味。看到这里,我觉得我应该更明白三个世纪之前的法国美食作家为什么可以一针见血地写明人们对于食物的依恋以及对于一种风物的向往。不仅云南的米线是这样,我想在上海的新疆菜也是这样。
每个人对于那些具有明显地域色彩的菜肴的热爱,来自于他们过往的生活以及成长的经历。而在那些相对于没有养成和他们一样饮食习惯的局外人看来,很多时候菜肴的吸引力是来自于一种反传统的刺激,即便是这些菜肴已经成为了主流。
您已阅读10%(385字),剩余90%(3449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