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1月之后,与国内东北漠河纬度相仿的英格兰,黑夜逐日拉长。下午三四点已渐渐暗下来,就像天空慢慢合上了眼皮。每年这个时候,伦敦爵士节(EFG London Jazz Festival)开场,连续两个礼拜,在巴比肯中心、在南岸中心,也在全城遍布各街区的现场音乐俱乐部、教堂和小酒馆内,奏响律动极有特点的音乐。爵士节期间恰逢“小雪”节气,伦敦气温骤然降至零下,因此出入每一场音乐会,总会有点“烤火取暖”的感觉。
爵士乐与古典音乐颇为相像:两者都基于并不简单的乐理,从而决定了欣赏有一定的门槛,受众有所局限。再者,老生常谈,“音乐”这门艺术,不像看得见摸得着的视觉艺术,形式抽象至极,接收终端依靠绝对的主观感受,无法言传。但即使不懂音乐构成的来龙去脉,艺术越是抽象,对人内心的冲击也最直接:被打动了,或者没有。而爵士音乐较之于古典乐更草根的起源、其即兴的创作本质、强烈的切分音和变化多端的节奏,常能带来色彩更丰富的体验。
本届爵士节的一个重头戏是美国爵士吉他演奏家Pat Metheney,他数十年的音乐生涯跨越了爵士、摇滚和当代古典乐,这次在巴比肯中心的两场独奏会很早就售罄。我上一次看他现场是10多年前在德国,记得他整场没说两句话。或许是年纪大了,年届古稀的Pat上场后弹一曲就开始唠嗑,而且还不是一般的扯家常,而是从自己的童年生活开始讲起,聊一段成长故事,接着弹一段,算是阶段性地演示自己与吉他这门乐器的亲密关系。
您已阅读21%(606字),剩余79%(2213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