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手机还没有成为照相机之前的2002年,法国摄影师Bettina Rheims来到了上海,用传统的胶卷相机拍摄了上海各行各业的真实女性照片,从著名演员周迅到女性政府官员。她用镜头热切地寻找着上海女性的精神,最后她发现上海的节奏如此之快、发展如此之快,以至于让她的寻找与探索变得毫无意义。显然西方人的视野无法定义上海女性的本质,她说:Men have their say, but women have their way。在Bettina Rheims的镜头中,全世界的奢侈品品牌已经厉兵秣马,在城门口焦急的等待着进入这个巨大的市场。
与此同时,期盼这个市场出现井喷式爆发的还有各种纸媒,当然他们更多的是在扮演着舆论话题的制造者、引导者以及广告版面销售者的角色。那时最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月薪三千元的编辑在引导月薪三万元的消费者如何购买奢侈品”。媒体最喜欢引述的一本书,或者说被媒体封为圭臬的理论教科书,是美国社会学家托斯丹•范伯伦在1898年撰写的《有闲阶级论》。他在一百年前就提出了19世纪末的美国上流阶层中,那些与企业密切来往的暴发户所组成的“有闲阶级”,通过消费非维生所需要的时间与昂贵商品保持、展现身份地位,同时也脱离了劳动关系,并且轻视普通劳动者的生产贡献,而这个阶级的消费习性将会影响到社会的其他阶层,无形中成就了一个浪费时间、金钱的社会风气。
这本在2002年由商务印书馆引进出版的理论书籍,第一次将社会学的焦点从生产转向了消费。而在1999年出版人石涛先生引进到manbetx3.0 的另外一本畅销书,则是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到了美国80年代的消费观念,显然要比一百年前的理论知识更为诙谐幽默。这是美国作家保罗•福赛尔在1983年撰写的《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当时有评论说,这本书给我们这个本应该没有阶级概念的社会的阶级僵化进行了犀利而又残酷的深层次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