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来临,人在伦敦倍思亲。这时想到去外面下馆子,要找一家中餐厅,不光能饱口福,也能治愈内心。
最近刚巧在读黄震球(Andrew Wong)为《East Side Voices》(一本今年出版的书,探索不列颠的东亚和东南亚人身份的散文集)写的文字。这位英国目前惟一拥有米其林二星中餐厅的餐厅主理人和厨师,描述他在与英国人类学家Mukta Das的交往中悟到:食物的滋味离不开化学反应与文化底蕴。他在书中发问:美国和英国分别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已开有中餐厅,但发展到今天,这拥有三千年历史的精细烹饪之道,在英美依然被许多人视为等同于难登大雅之堂的快餐,是很多人在喝到不省人事顾不上味蕾快感时用来填肚子的廉价食物。怎么会这样?
同样身在伦敦,这段文字令我陷入片刻执迷。第二天我刚好约了黄震球。他说谈不上“使命感”,但希望去改变英国人对中餐的观念,这确实是自己的一个兴趣。
您已阅读9%(383字),剩余91%(4022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