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和今年新春,我走访了几家在今日伦敦颇有代表性的中餐馆:西伦敦由邓永锵开了18年的传统粤菜馆China Tang(唐人馆)、伦敦西区开了22年的“米其林一星”西式粤菜馆Hakkasan(客家人),以及开在维多利亚火车站附近的“米其林二星”创意中餐馆A.Wong(金满楼)。这些餐馆离开了华人抱团的社区文化,融入了伦敦坊间,宾主相处都更有张力。
我发现这三家餐馆刚刚好代表了伦敦中餐馆今日的三种状态:有坚持以“地道”口味引导西方食客,少改良不妥协的;有兼顾“manbetx3.0 胃”和“英国胃”瞻前顾后推敲出个人创意的;还有就是迎合西方市场而大刀阔斧制造“融合菜”的。就这一话题,我先后分了三篇文章做解读。本文为第三篇。
六十年前,受过顺德厨道训练的职业大厨潘伟廉从香港移民到英格兰,他在伦敦开的餐馆“潘记”在1980年时成为英格兰首家获得米其林星级的中餐馆,相比于被外卖快餐生意长久支配的英国中餐市场,领先了一大步。以至于比叫外卖更有追求一些的中餐爱好者,认为“潘记”出现以来,直到Hakkasan的出现,英国的中餐才再次出现市场上的突破。
您已阅读14%(461字),剩余86%(2855字)包含更多重要信息,订阅以继续探索完整内容,并享受更多专属服务。